新闻中心
News
分类>>人民难忘好
今天,是枣阳人民永远忘不了的好王金欣回望的日子,即民间所说的头七。一周前,92岁高龄的王驾鹤西去,我猜想老人家今天回望时,他除了回望他的家乡丹江口,他晚年长时间生活的十堰等地,一定会回望枣阳的。因为枣阳是他峥嵘岁月中,最艰难也是最自豪的地方。昨天和前天,有多位枣阳人或电话或微信,向我要我十年前发表的一篇文章,文章的题目是《人民难忘好》,我才知道老1月12日已不幸逝世。
枣阳,是湖北省的一个县级市,从版土面积和人口来说,也是湖北数一数二的大县市。在枣阳的历史上,曾涌现出了很多的好,令枣阳人民难以忘怀。有一位县委,离开他工作的地方30多年了,那里的干部和老百姓不仅仍对他念念不忘,还在经常传颂他赞美他。他担任时的县委县政府,民群众兴修的水库、水渠等水利工程,至今还在造福于人民灌溉着老百姓的数万亩良田。这位枣阳人民永远也忘不了的好,就是70年代中期,在枣阳担任县委的王金欣同志。
同样是在枣阳这方净土上,后来有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,、市长双双被判刑,主任畏罪潜逃,发出A级通缉令通缉。老百姓在怒骂、讥讽庸官时,总是越发想念王金欣,越发赞扬王金欣。至今,老百姓还在称赞他是“好”、“王青天”、“真党”,县委王金欣,在枣阳民间留下的故事和美好传说很多很多。
由于笔者曾在枣阳组织部、老干部局和文联长时间工作,我结识了不少离退休的老干部。多次听老领导们聊天时讲,王金欣不仅是枣阳历史上口碑好的县市委之一,还是最难的一任。他为什么是最难的一任呢?
那时候长时间是委员会当家,革委会的那些派头头们,热衷于抓运动搞斗争。枣阳是个农业大县,作为县委的王金欣,为了尽快恢复县里各项工作,把枣阳的农业搞上去,既要抓生产又要与派周旋,既要把生产搞上去又不能放弃原则。他才到枣阳时,派对他处处盯得紧逼得很,为了抓生产和保护老干部,他和派时有摩擦和尖锐对立,有时还要受夹板气,他坚持一个字——忍。忍,是心上面插把刀,忍的日子对谁都是不好过的,他做到了最大的克制。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,王金欣既坚持组织原则,又讲究政策策略。
小黄河水库是枣阳的一个大工程,时任县长孙新民亲自担任指挥长。工程进行期间,派一会要开这个会,一会又要开那个会,一会要斗这个,一会又要斗那个。在工地上刷了很多不利于团结和生产的大标语,架上高音喇叭和工程指挥部的宣传广播唱对台戏,还多次出现动手打人的情况。明摆着是与县长孙新民作对,还说孙新民是拿生产压,工程受到严重影响。
水利工程是个硬任务,必须按工期施工,按计划完成。否则,夏季汛期来临就会前功尽弃,造成巨大浪费和损失。孙县长是从河北南下的老,眼睛里揉不得沙子,脾气暴躁的他一声令下,早已愤怒的民工,把个别派头头捆了起来。
那个时候,派上窜下跳,呼风唤雨。在尖锐的矛盾面前,王金欣二话不说,站在了最前面。他先把可能受到冲击的孙新民等老干部保护起来,又采取多项得力措施化解矛盾,不让被派煽动起来的不明的群众进入工地,阻止了火头上的群众和民工接触。然后对群众作说服劝解工作。既保护了广大民工的生产积极性,保证了水利工程正常进行,又避免了两派群众冲突、甚至可能出现的械斗。
这样一来,很多矛盾都集中到王金欣身上,王金欣成了派的出气筒。派采取车轮战术,与王金欣进行辩论,24小时不让他休息。兴修水利工程,发展农业生产,功在当代利在千秋,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。当派理屈词穷,明白的群众散去后,个别派头头仍盯住他不放。一身正气的王金欣,又扛上铁锹上工地劳动,王金欣走到哪他们跟到哪。
在医院里,王一边挂吊针打点滴,一边批转签发处理文件。不论是在生产一线,还是回到机关,不论是务实还是务虚,王金欣干工作,都像一台上满发条的时钟,在不停地运转。也许是王金欣的工作作风和工作精神,使铁石心肠的人也能被感动了,也许是那些人的良心发现,感到再闹下去,既没意思也不得人心。
王金欣在枣阳担任的那几年,我是一个先初中后高中的学生。那时候没有电视,也看不到报纸,我能听到的故事,估计在枣阳已是家喻户晓。在王金欣的很多故事中,他帮一个农民买红糖的故事,我至今记忆犹新。
一天,王和县委办公室一位干部,骑自行车路过一个供销社门前时,碰到一个农民蹲在门市部门前轻声哭泣。
王上前一打听,原来是这位农民的老婆生小孩了,想买两斤红糖买不到。王问他,这里有红糖卖吗?那位农民回答说有,曾亲眼看到有人买到红糖刚走。
?为什么别人能买到这位农民却买不到呢?农民吿诉王,买到红糖的人手里有条子,他手里没有。王让随行的干部,去帮这位农民买,并叮嘱,说话一定要和气。
不一会,里面传出了激烈地争吵声。只听那位女售货员,高声嚷道:“没有就是没有!谁来了也没有!”
站在门外的王,忍不住走到那位女营业员面前,耐心地对她说:“红糖是商品,只要有就应该卖。王金欣也好,这位农民也好,谁需要就应该卖给谁。面向农村,为农民服务,是我们基层供销社应尽的责任嘛!”
王金欣个子不高,一直习惯理平头,经常参加劳动人也晒得很黑。那位女售货员,咋看他也不像个大干部,再看门口又没有小车子。连头也没抬翻了他一眼,冷冷地顶撞说:“你管得着吗?”
这天巧了,在这个不起眼的供销社门市部里,县委王金欣来了,区委、区长和供销社主任很快也来了。不一会,供销社门口,人山人海,围了很多人。那位年轻的女售货员,先是吓楞了,接着哭了起来。
王金欣没同意,他对大家说:“这件事出在营业员身上,根子在我们的干部。”王金欣离开时,供销社主任小跑着上前,想与王握手。王金欣不仅没与他握手,还严肃地对他说:“我们大小都是个干部,党的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,啥时候都不要忘了老百姓。平时要多参加劳动,农忙的时候,要把供销社的人员,尽可能多的带下去参加劳动。”
王金欣在枣阳的故事,很多与大岗坡有关。大岗坡是枣阳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,是通过提水的办法,把唐白河的水提到七方岗顶上。这项水利工程,从根本上解决了旱包子七方、罗岗、环城、琚湾等乡镇的农业用水问题。夏季抗旱时,大岗坡的水可覆盖枣阳西南部全境。
工程进行期间,刘升区的一个农民心存不满,发了一些牢骚。他的牢骚话传到有些人耳朵里,恰巧这位农民家的成分有点高,被有些人看成是阶级斗争的新动向,上纲上线,把他当成活靶子在工地上游斗。他说了什么话呢?他把要说的话,编成了一句顺口溜:“天上不打雷,刘升最倒霉,年年修水库,年年没水用。”
刘升在枣阳的东北角,平均海拔高度在枣阳最高,枣阳大小水库30多座,没有一座水库的水,刘升用得到。修华阳河水库时,刘升不仅出的民工多,水库占的是刘升的地,集的是刘升的水,刘升却用不到水,水都被下游的区乡用了。王金欣经过调查了解,他认为,这个农民不仅说的是实话,而且他的话代表了刘升很多人的心声。
王当即决定,不仅不能批斗这位农民,还要号召全县向刘升人民学习,表彰和肯定了刘升人民的大局观念和自我牺牲精神。想想刘升人民,年年修水库年年没水用的奉献精神,任何人都会被感动。刘升人民很容易满足,仅仅是县委的一个讲话,一个肯定,一个表扬,他们已感到足够了。刘升人民用不到水,刘升人民却干在最前面。工地上你追我赶,热火朝天,民工的劳动热情,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。
有一段时间,一个区乡的工程进度一直跟不上,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进展。王金欣来到这个区的指挥部,把区乡干部全部召集起来,他对大家说:“关键的时候,最好的工作方法就是干部的模范行动,干部带头干在前,就是无声的命令。我们基层干部的作用,不仅要组织群众干,更要带领群众干。”王金欣在这个区的工地上,白天和民工群众一同劳动,晚上民工群众都休息了,他还要批阅文件,听取汇报,与人谈话,处理和安排县里的工作,直到这个区的工程进度迎头赶上后他才离开。
时间过去11年了,饭桌上和一个农民的一次对线年深秋,枣阳市委组织“双向教育”工作队进住农村。我作为工作队的临时党支部,和环城的刘等6位同志,住在鄂豫两省交界的徐寨乡聂集村。聂集离徐寨乡所在的徐寨街15公里,离河南省唐河县苍台乡的苍台街只有1公里多路程。中午第一顿饭派在村东头老宋家里。与老宋聊天时,我问他平时好不好到市里去。他说,不好去,有很多年没进枣阳城了。我问他,最后一次是什么时间进城的,他告诉我们是1975年冬天。聂集离枣阳城至少65公里,又是冬天,他有什么事要进枣阳城?这引起了我的兴趣。
接着,他又給我们讲了几个王金欣是好官的故事。我估记,一个偏僻乡下的农民能听到的故事,在枣阳一定流传得很广。也许故事流传的那个时候我还是一个在校学生的原因,老宋那天讲的几个故事,我都是第一次听到。
?“你那天见到王金欣了吗?”不是我喜欢刨根问底安博体育官方网站,我总好把一个故事了解清楚。他回答:“没有。我进县委会问了几个人,人家都说王下乡了。”他想了想又接着说,那次进城,我没有直接回村里,我顺路先到了大岗坡工地,在大岗坡工地上我意外见到了王。
听很多人讲,王金欣在大岗坡工地上什么活都干,但他最喜欢干的活就是拽板车。他为什么喜欢拽板车呢?当年曾给王金欣拎过包、后来担任枣阳水利局局长的唐齐金告诉我,农民出身的王金欣,到枣阳之前就是一个县的县委,工作中他总是和群众打成一片。拽板车劳动的过程中,既能和民工朋友在一起说说笑笑,又能了解到基层的很多情况。
王金欣的姐姐一家,很早从丹江库区移民到枣阳吴店的李寨村。王金欣到枣阳担任县委后,姐姐从来没在村里说过,也没有找弟弟提过什么要求。王金欣对自己的这个姐姐,既很感谢也很关心,每年春节放假时,他都要去李寨村看望姐姐给姐姐拜年。每次去,他都是穿一件黄袄子,戴一顶深蓝颜色的帽子,把帽子压得低低的,从汽车站搭车去来,很长时间村里都没有人知道。有一次夏天,王金欣戴个草帽,骑一辆自行车去看生病的姐姐,在村口正好碰到大队邱云先。王金欣有姐姐在李寨,才在村里传开。
这年秋天,化肥厂和柴油机厂,枣阳的两个大厂从农村优秀青年中招工。那个时候,工人的地位高农民的地位低,农村青年做梦都想进工厂当工人。村里的邱把消息及时告诉给了王金欣的姐夫,并对他说:“你看你那俩儿子,样有样,个有个,两人在村里都表现好。”王金欣的姐姐即刻带着俩儿子,进城来到了弟弟家,把大队的话学给王金欣听。还说,你这两个外甥在村里都表现好,只要上面给指标,大队邱说他们支持这事。王金欣看着两个齐壮壮的外甥,心里十分高兴,可他半天却没有说话。
王金欣对姐姐和两个外甥说:“两个厂是在招工,吴店也有名额,可国家有政策,要在退伍军人中招。”
姐姐看弟弟有难处,让了一步提出两个只招一个,王金欣还是没有答应。他耐心地给姐姐和两个外甥做思想工作,告诉他们退伍军人为国防建设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,优先安排他们中符合条件的人进工厂,不光是对这一部分人的肯定,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。鼓励两个外甥在农村好好干,树立当农民光荣的思想……
两个外甥被舅舅说通了,都放弃了想进工厂的想法,也都理解舅舅,对舅舅没有意见。在村里,当有人为这事讥笑讽刺他们时,兄弟俩理直气壮地回答,“我舅舅是枣阳的县委,不是我们家的县委”。两兄弟在农村当农民一辈子,如今都70多岁了,身体健康,日子过得幸福快乐。
王金欣一腔热忱为人民,既是人民的好公仆,又是一位有水平有远见的好领导。王金欣在任职内,枣阳新修了几条路和几条街。当建设路全部修通和襄阳路改造完成后,建设路以北寿益巷以南,光武路以西襄阳路以东的400亩地,成了一块人见人爱的肥肉。当有人提出,要在那里建万锭纺纱厂时,王金欣说,万锭纺纱厂要建但不能建在城内。又有人提出,要在那里建一个商贸大市场时,王金欣也没同意,因为附近已有两个商贸市场。还有很多行政单位和企事业单位,想搬到那里去,王金欣都没同意。王金欣决定,要把这块宝地建成一个广场,留给城市作为广大市民休闲活动的场地,使它成为枣阳的宝中之宝。会上,对王的提议大家一致同意,把这个广场取名为人民广场。
当时,县城建广场的很少,几乎没有。枣阳是个人口大县,县城人口的密度更大一些,城区一直显得拥挤。广场的兴建,使枣阳城一下子开阔了,敝亮了。也使枣阳城显得有品位,有档次了。过去枣阳开万会没地方,现在好了,广场上可以开10万人的大会。夏季的夜晚,广场可以容纳数万人同时休闲纳凉。人们在这里唱歌跳舞、拉琴奏乐、会友聊天、看书看报、走路散步、下棋品茶,年轻人在这里谈情说爱、踢球健身,小朋友在这里喜戏玩耍、追逐打闹。每到夜晚,广场是人们首选的去处。
20年后,当很多城市为了建市区广场,在焦急地选址,在艰难地拆迁,在苦口婆心地移民,为建广场费尽心思时,令人无限爱慕、也使周边十分嫉妒的枣阳人民广场,仿佛是一夜之间消失了。枣阳人民广场怎么会消失了呢?枣阳人民广场被人为开发了,被四周新建的门面房、商品房包围了。当时,竟然还成立了枣阳市广场开发办公室。多么令人心痛啊!又是多么的令人不可思议!只要有枣阳市广场开发办公室的公章,市政府都要承担责任。广场被美其名曰地开发了,一块宝中之宝的地没有了,市政府还落下一欠账。为此,当时的常务副市长张市长多次出庭上被告席。每次从法院出来,他都窝着一肚子火说:“这弄得叫啥事?!”
又过去20年了,枣阳再没有找到建市区广场的位置,把原人民广场四周的建筑统统拆除,好像也不可能。最早有市区广场的枣阳,在其他地方都有广场以后,枣阳现在却没有广场了。枣阳是老区,有很多人这样说,要是哪一天中央心连心艺术团到枣阳来慰问演出,舞台搭哪呢?
同样都是县市委,为什么决策能力,20年后的不如20年前的?年纪轻的不如年纪大的?文凭高的不如文凭低的?仅仅是水平问题吗?是20年后的那一任,像大家说的那样是个乌拉稀吗?很多人认为,不完全是这样的。也有人解释,广场被围没有了,是因为当时为了达标要建体育馆。胡说!对这一解释,枣阳的老百姓根本不认可。
在枣阳可以建体育馆的场地很多,但能建市区广场的位置只有一个。就是把体育馆建在广场一角,保持广场的空间和四通八达,也无大碍,广场仍是广场。广场说没有就没有了的真正原因,在枣阳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。谁是君子,谁是伪君子,谁是人,谁是鬼,天地之间有杆秤,老百姓心里最清楚。
结束,很多在中受到重用的,被撤职或被审查,而王金欣却在枣阳继续担任县委。1978年年底,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爱戴的王金欣,也受到党的信任和重用,他被提升为襄阳地委,后调到郧阳地委担任。用当时流行的话说,是郧阳地委的三把手。
几年前的一个秋天,我们去十堰,一行四人中有两人是科级局级干部,大家临时动意想去看望王,老人家刚从某武装部政委岗位上转业的儿子王和平,热情接待了我们。中午我们希望和老人家共进午餐,电话里老人家显得高兴的同时,委婉地告诉我们:上年纪了爱靜不爱闹,吃饭,好素不好荤。
王和平向我们介绍说,老人家离休后,一直是老干部活动积极分子,年年被评为模范离休干部。在十堰老年大学里,多年喜好画画,画得一手漂亮的工笔画,不仅是老年大学的老师,还出了自己的画集。在王和平家里,我们不仅看到了王出的画集,还看到了其他很多王的绘画作品,获得的各类证书奖状等。王和平家里,还有很多王被儿孙们簇拥着照的全家福照片,和老人家正在作画或看书看报的学习照片。
晚年的王金欣,健康慈祥,神采奕奕,享受着天伦之乐。我原打算,饭后再去拜望王。听说英雄一世的王,老年后每天有午睡的习惯。由于王和平政委安排我们参观十堰博物馆和赶路,这次十堰之行,虽然没能面见王,但了解到了晚年的王身体健康、老有所学、老有所为、老有所乐。枣阳人民的好王金欣,离开枣阳30多年了,在枣阳仍一直关心他的,不仅是我们这一代小辈人,更多的是已经离休和退休的老干部们,是枣阳广大的人民群众。
现在,人们在走近广场的时候,都无不向往广场。想起广场,人们都无限想念王金欣。王金欣,人民的好,枣阳人民永远忘不了您。
(选自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徐青作品《风景这边》一书中。今制成美篇在微信朋友圈发表时,文字略有改动。2023年1月18日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